帮帮团

主页
帮帮团网站

一文看懂武夷岩茶的分类

更新时间:2025-05-26 18:45:08

一文看懂武夷岩茶的分类

微信图片_20250526184746.png

一、武夷岩茶按照产品分类

大红袍:武夷岩茶的代表,被誉为“茶中之王”。岩韵显著,具兰花香与焦糖香,醇厚回甘。母树仅存6株,稀世珍贵,现多为扦插繁殖,代表武夷茶文化精髓。  

水仙:乔木型,树龄逾百年的称“老丛”。具兰花香与木质丛韵,汤感醇厚绵滑。原产建阳,母树清代移植武夷,岩骨花香中透苔藓气息,以“枞味”为珍。  

肉桂:以“桂皮香”闻名,香气辛锐带果香,有“香不过肉桂”之说。滋味醇厚辛辣,岩韵张扬。原产马枕峰,现广泛种植.

奇种:武夷山原生群体种,花果至木质香兼具,汤感醇和带山野气。唐代已有栽培,为岩茶品种母本之源,今多作拼配或种质研究,承载最本真“岩骨”基因。

名丛(名枞)  

名丛是武夷山从群体种菜茶品种中选育的优良茶树品种,传统“四大名丛”包括:

铁罗汉:四大名丛中最刚烈者,香气浓烈带药香,滋味厚重甘爽,耐冲泡。传说唐代已有栽种,因僧人用其救治热病得名,陈化后更显韵味。

白鸡冠:芽叶黄白似鸡冠,香气清幽如嫩玉米,汤色橙亮,滋味鲜爽甘润。与道教渊源深厚,明代已有记载,风格淡雅独特,别具一格。

水金龟:茶树披满金毫似龟甲,香气清雅似梅花,滋味甘醇带矿物感。传此茶由雨水冲至兰谷岩,引发禅寺与茶农争地,故以“水金龟”为名。

半天妖:又名“半天鹞”,四大名丛之外的名枞,生于险峻山崖,香气妖异多变,似花果蜜混合,滋味浓烈甘活。传说茶树因神鸟衔籽而生,产量稀少,岩茶中“神秘派”代表。  

其他名丛:金柳条、白牡丹、金钥匙等。

二、武夷岩茶按照山场分类

武夷岩茶根据其不同的生长环境可以分为不同的山场。

正岩(武夷山核心风景区内)

三坑两涧: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丹霞地貌峡谷,岩壁遮阴,砾壤腐殖土深厚,终年雾气弥漫,短日照形成独特“小气候”。茶青叶质厚软,茶汤岩韵饱满,如牛栏坑肉桂辛锐霸气,慧苑坑老丛水仙枞香深邃,被视为岩茶品质巅峰代表。  

马头岩:开阔台地,日照充足,砂壤含风化岩碎屑。茶汤风格刚猛张扬,如“马肉”肉桂辛香似桂皮,果香与矿物质感交织,尾韵甜润,兼具力量与层次,广受老茶客追捧。  

半岩:指武夷山风景区外丘陵及半丘陵山地,如青狮岩、碧石岩等。地势较平缓,土壤含少量岩石碎屑,岩韵弱于正岩。茶香清雅带花香,汤感柔和甘爽,性价比高,适合日常品饮。  

洲茶区:指武夷山风景区外平原及田间种植,如九曲溪沿岸沙洲。溪畔冲积土肥沃,茶树生长快但内质薄。茶味清淡,少岩韵,多作量产口粮茶,部分用于拼配提香。  

特殊山场

竹窠:狭长幽谷,竹林蔽日,湿度极高。茶树吸收竹叶清冷气息,茶汤带苔藓香与粽叶甜,如竹窠老丛水仙,清凉感显著,产量稀少。  

鬼洞:终年阴湿的原始峡谷,野生奇种茶树聚集地。茶汤野性枞韵浓郁,木质香与青苔味交织,风格粗犷神秘,多为小众玩家私藏。  

武夷岩茶“山场味”源于微域环境的土壤、光照与生态差异,核心山场量少价昂,半岩、洲茶风味渐次递减,形成“岩岩有茶,茶茶不同”的味觉密码。

三、武夷岩茶按照工艺和焙火程度分

轻火(清香型):焙火温度约90-100℃,时长10-15小时,以保留茶青鲜爽花香。干茶青褐带绿,汤色浅黄透亮,香气似兰桂、栀子,滋味清新微甜,但岩韵较浅,耐泡度弱。常见于新茶客偏好或清香型肉桂、黄观音,需趁鲜饮用,久存易返青。  

中火(传统型):温度110-120℃,焙时20-30小时,火功中庸。干茶乌褐油润,汤色橙黄至琥珀,香气转为熟果香、焦糖香,滋味醇厚带微涩,岩韵显,叶底“绿叶红镶边”清晰。如传统工艺水仙、肉桂,适合日常品饮,可存放1-2年,兼具活性与稳定性。  

足火(浓香型):温度130-140℃,历时40-50小时,文火慢炖。干茶深褐带炭霜,汤色深橙红,香气沉郁似炭火、木质香,滋味浓强甘滑,涩感弱,喉韵深长。老丛水仙、陈年岩茶多用此火,耐存放且越陈越醇,适合老茶客,饮后体感暖润。  

高火(工艺型):超140℃急火猛焙,干茶乌黑泛金属光泽,汤色红褐浑浊,香气带火工焦糊味,滋味燥口锁喉,叶底炭化僵硬。多为掩盖原料缺陷或刻意追求“火功茶”,属失败工艺,饮之伤胃,需退火数月方勉强可饮。  

病火(次品):焙火失控,温度时间过度,茶叶碳化无活性。干茶硬脆,汤色暗褐,香气刺鼻带烟熏杂味,入口苦涩麻舌,叶底无法舒展。属劣质茶,饮后易上火,市场少见,偶见于廉价劣质茶。  

焙火是岩茶品质定型的关键,轻火显香、中火平衡、足火求醇,高火与病火则为工艺败笔。传统岩茶以中足火为主,既保活性又增韵味,存放后“火褪茶显”,层次渐丰。

四、武夷岩茶按照树龄分类

新丛(1-30年):树龄短,茶树处于生长期,根系未深入岩层。茶汤清新活泼,花香显但岩韵浅薄,滋味稍涩,耐泡度弱,如轻火肉桂、黄观音。原料成本低,适合入门品饮或调饮,存放潜力有限,易返青。  

高丛(30-60年):根系扎入风化岩层,吸收矿物质渐丰。茶汤醇厚度提升,木质丛韵初显,花香与果香交织,涩感减弱,如高丛水仙、品种茶。性价比高,兼具活性与韵味,可存放3-5年,陈化后丛韵更显。  

老丛(60-100年):根系深探岩隙,树干苔藓密布,形成独特“丛韵”。茶汤醇滑绵密,木质香、青苔味突出,喉韵甘凉持久,如老丛水仙、老树奇种。耐泡度高,市场稀缺,陈放后木质香转化出参香、陈香,收藏价值显著。  

百年古丛(100年以上):多生于正岩核心山场,树冠苍劲,产量极低。茶汤稠如米汤,丛韵深邃带清凉感,青苔、粽叶香交织,尾韵似蜜甜,如慧苑坑百年老丛。原料珍稀,工艺考究,兼具品饮价值与文化底蕴,为顶级玩家藏品。  

树龄越老,根系吸收岩层养分越深,茶汤“丛韵”(木质香、青苔味、粽叶甜)越显,但需工艺匹配,否则易出粗涩味。市场以“老丛”为贵,但需警惕虚标树龄。


专题:武夷岩茶

 
本站访客:85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