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5 10:54:10
永乐十七年,也就是朱棣在位时期,曾赍送朝廷敕封天心庵为“永乐禅寺“的胡滢,奉旨南下前往江浙、湖广等地,再次来到武夷山,夜宿天心寺,品饮寺茶时,写下了一首《夜宿大心寺》: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倘天心透客居;幽境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是最早出现大红袍茶名的诗词,可见当时天心寺的寺院茶已经被世人冠上了“红袍”之名。
《夜宿大心寺》是一首充满禅意与静谧美感的七言绝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空灵的意境营造,展现了诗人夜宿山寺时的独特体验。以下逐句解读:
首句"云浮山际掩禅院"
以动态的"浮"字勾勒出云雾缭绕山峦的景象,"掩"字赋予云雾主动性,仿佛轻柔地遮盖着深山古寺。既点明寺院的地理环境(高山云雾中),又暗示寺院与尘世的隔绝,为全诗奠定超脱世俗的基调。
次句"月倘天心透客居"
"倘"字用得精妙,既拟人化月光(仿佛月光在徘徊),又暗含"倘若"之意(若月光穿透)。"天心"指夜空中央,突出月轮的中天位置,与"禅院"形成天地呼应。"透"字强化月光的澄澈,暗示佛性对俗世旅人的照拂。
三句"幽境不寒林影下"
转折笔法,"幽境"本应清冷,却因"林影"的包裹(或红袍的隐喻)而显温煦。可双关解读:既实写寺院林木挡风的物理温暖,又虚写佛法带来的心灵慰藉。"不寒"二字含蓄传递出诗人身心的安适感。
末句"红袍味里夜可无"
"红袍"意象多重:或实指僧衣(袈裟)、茶汤(如武夷红茶),或虚指佛光。"味"字将视觉(红)、味觉(茶)、精神体验(禅味)交融。"夜可无"最为超妙,既可言"此夜美好到希望它永不结束",亦可解作"在此境界中已忘却时间存在",达到物我两忘的禅悦状态。
专题:夜宿大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