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1 11:10:5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云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一、综合
经广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云浮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16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91亿元,增长4.4%,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0%;第二产业增加值378.32亿元,增长2.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6%;第三产业增加值565.20 亿元,增长0.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8:32.6:48.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53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217美元),增长1.9%。
分县(市、区)看,云城区、云安区、罗定市、新兴县和郁南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比重22.1%、11.6%、27.5%、26.8%和12.1%。
202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01.4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39.6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7.9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5.04%,比上年末提高0.49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1亿元,增长33.5%;其中,税收收入28.51亿元,下降25.0%。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8.64亿元,增长5.3%。其中,教育支出56.93亿元,增长6.6%;卫生健康支出29.54亿元,下降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43亿元,增长8.0%。民生类支出203.8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5.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6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目标范围内。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0.2%,居住类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5.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下降0.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3.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0.5%,其中轻工业上涨2.5%,重工业下降0.3%。工业产值前十行业累计指数“九升一降”。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累计同比上涨7.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上涨5.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4.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上涨4.0%,金属制品业上涨2.7%,造纸和纸制品业上涨2.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涨1.7%,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0.6%,汽车制造业上涨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同比下降6.6%。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34万亩,比上年增长0.3%;甘蔗种植面积0.39万亩,下降2.9%;油料种植面积26.86万亩,下降2.8%;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41.62万亩,增长2.3%;中草药种植面积16.01万亩,增长17.3%。
全年粮食产量64.25万吨,比上年增长0.2%;甘蔗产量1.29万吨,下降1.6%;油料产量5.38万吨,下降2.8%;蔬菜产量66.25万吨,增长3.7%;水果产量52.84万吨,增长1.5%;茶叶产量0.35万吨,增长0.9%。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5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12.87万吨,增长6.2%;禽肉产量24.04万吨,增长1.8%。
全年水产品产量9.92万吨,下降1.7%。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6.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去年持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下降3.0%;股份制企业增长1.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7.7%;重工业增长3.2%。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下降5.0%;中型企业增长14.3%;小微型企业下降10.1%。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4%。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1%。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16.7%;新材料制造业增长128.1%;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增长19.2%。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4%。其中,金属制品业增长18.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4%;汽车制造业增长25.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
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3%。
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7.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6.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0.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54%,比上年末下降3.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8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01%,下降3.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9.86%,下降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9.88万元/人·年,比上年下降0.4%。实现利润总额7.04亿元,比上年下降77.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0.84亿元,增长17.4%。亏损企业亏损面3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89元,比上年增加4.37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2.90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81个,比上年增长14.1%;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2.88亿元,增长3.4%。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51亿元,下降5%;金融业增加值43.22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增加值91.30亿元,下降3.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44.76亿元,增长4.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7.18亿元,增长0.1%,占第三产业45.5%。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47亿元,比上年下降2.1%;利润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212.9%。营业收入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8.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7%,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增长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38.4%,卫生和社会工作下降10.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17.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7.6%,教育业增长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7.3%。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5.76亿元,比上年下降7.2%。货物运输总量8326万吨,下降6.5%。货物运输总周转量95.60亿吨公里,下降5.7%。
全年公路旅客运输总量326.23万人,比上年下降33.4%。旅客运输周转量2.71亿人公里,下降38.2%。
全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56.74万吨,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8.61万吨,下降23.3%;内贸货物吞吐量5138.13万吨,增长23.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9.28万标准箱,下降8.2%。
2021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9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27公里。2022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45.3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7%,其中,私人汽车41.25万辆,增长11.5%。民用轿车保有量28.89万辆,增长8.4%,其中,私人轿车27.55万辆,增长8.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6.37亿元,增长5.9%;快递业务量1517万件,增长24.9%;快递业务收入3.54亿元,增长11.3%;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21.29亿元,增长24.2%。年末电话总用户253.71万户,比上年末下降10.2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5.18万户,下降7.60%;移动电话用户210.53万户,下降8.25%。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72.0万户,增长8.11%。年末移动互联网用户217.8万户,增长0.4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3.0%,民间投资下降15.5%,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下降15.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2.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9%。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9.3%。工业投资增长42.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0.9%,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135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下降20.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9.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1%,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3.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6.31亿元,比上年下降32.3%。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72.81亿元,下降33.2%;办公楼投资0.16亿元,下降92.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57亿元,下降34.5%;其他投资14.77亿元,下降18.4%。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26.2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72.33万平方米,下降15.1%。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3.91亿元,增长0.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28亿元,增长6.8%。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1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8.2%,化妆品类下降5.9%,金银珠宝类下降24.6%,日用品类下降20.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98.9%,书报杂志类增长3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中西药品类增长7.2%,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8.3%,通讯器材类下降70.1%,汽车类下降7.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7.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6%。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39.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出口88.9亿元,增长7.8%;进口50.5亿元,下降0.3%。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38.4亿元,比上年增加6.6亿元。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5个,比上年增长28.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1661万元,增长120.1%。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2596万元,增长216.3%。
八、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48.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各项贷款余额1222.87亿元,增长8.3%。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润(税后)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936.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0.71%,下降0.19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2家,市价总值1325.1亿元。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4.9亿元。其中,上市公司通过沪深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筹资4.9亿元。2022年末,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5家,股票账户数48.1万户,同比增长1.35%;本年累积股票交易额2484.77亿元,下降13.79%。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3.63亿元,下降6.3%;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3.59亿元,增长19.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7.70亿元,下降2.7%。全年赔付支出13.39亿元,增长19.0%;其中,人身险业务赔付支出5.52亿元,增长19.1%;财产险业务赔付支出7.88亿元,增长18.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3.76亿元,增长31.6%。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2元,比上年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81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7元,增长5.7%。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840元,比上年增长2.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150元,增长0.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85元,增长4.2%。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其中城镇为40.6%,农村为41.6%。
2022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38.04万人,比上年增长2.4%;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20.38万人,比上年增长0.6%。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1.23万人,下降5.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8.67万人,下降6.0%。参加失业保险19.50万人,增长3.7%。参加工伤保险24.33万人,增长4.8%。参加生育保险25.45万人,增长4.2%。
全年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总收入(不含上下级往来)5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年末累计结余56.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1%。全年全市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累计结余22.5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0%。年末城市低保人数0.35万人,农村低保人数6.31万人。全年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2.10万人次。下转第5版 (上接第4版)
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4650张,收养救助人员1349人。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和设施2051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2.01亿元,为全国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6068.85万元,其中全市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2163.42万元。注册志愿者人数达32.03万人,注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24.62小时。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14.91万人,比上年下降5.18%;在校生57.82万人,增长0.6%;毕业生14.45万人,增长1.70%。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15人,在校生978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0.97万人。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企业办研发机构132个,全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1%。2021年全市省级科技奖励成果1项。202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2490件,比上年下降10.3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6件,增长18.37%。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件。截至2022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56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38件。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65.73%。全市共有264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414件,其中59家企业有发明专利授权103件。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7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0.39亿元。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全市共有建成或在建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全市建成的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4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1个;标准化技术机构1个。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8个。
截至2022年底,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实验室78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281家、152 家和110家,获得3C产品认证的企业37家。
全市共有天气雷达2部。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1个,县级以上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7个。全市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年末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3.66万户,比上年末下降6.85%。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9.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2%。
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6.29万人次,同比增长0.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国内过夜游客371.35万人次,同比下降24.2%;国内旅游收入62.43亿元,同比下降20.8%。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4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2个、卫生院5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机构5个、村卫生室968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54万人,注册护士0.74万人;拥有医疗床位1.21万张,其中,医院0.75万张。全市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46万人,床位0.33万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7人,卫生监督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2人。甲乙类传染病0.84万例,死亡74人,发病率353.92/10万,死亡率3.13/10万。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经初步统计,全年水资源总量77.4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8.1%。年平均降水量1983.9毫米,较平常年景偏少262.1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891.5小时,较常年(1587.5小时)偏多19.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21.5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长9.8%。全社会用电量95.26亿千瓦时,增长11.85%。其中,工业用电量60.14亿千瓦时,增长17.60%。
全市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其中,Ⅱ类水质的断面比例75%,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25%。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市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21微克/立方米、153微克/立方米、0.9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二氧化硫(SO2)年均值、二氧化氮(NO2)年均值、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均达到一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1.7%,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7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0.27亿元。
全年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0.76万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0.17万公顷,退化林修复0.58万公顷,宜林地荒山荒地荒滩和疏林地造林5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25%。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19起,死亡46人,受伤109人,同比分别下降25.16%、下降35.21%、下降19.26%,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起,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307起,比上年下降10.17%;死亡152人,下降2.56%;受伤1491人,下降2.87%;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为1.45人。
注: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最终核实数。
3.2018-2020年年末常住人口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平滑修正。
4.财政收支数据为初步汇总决算数,尚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口径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增速为可比口径。
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统计标准为: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8.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是:(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9.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共8个大类行业中属于重工业的部分加上船舶修理和航空航天器修理两个小类行业。
10.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1.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和其他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
1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包括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安全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和其他互联网服务等行业。
14.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
15.新增投产电源装机包含煤电、气电、风电和光伏发电。
16.货物贸易、吸收外资采用人民币计价。
17.部分卫生行业数据尚未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核确认。
18.水资源总量数据为初步数,尚未经省水务厅审核确认。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拥有量、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医疗保障局;农机总动力数据、农作物受灾面积、洪涝和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新建公路、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公路运输、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新增投产电源装机来自市发展改革局;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进出口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电信、新建5G移动通信基站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用电量来自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浮供电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云浮市中心支行;银行业利润、保险业数据来自云浮银保监分局;证券数据来自市金融工作局;邮政、快递业务量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科技成果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企业专利、质量检验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低保人数、社会服务业机构、福利彩票、社会组织、志愿者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云浮调查队。
专题:云浮市统计公报
证券期货业App安全认证获证产品目录
62款完成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合规整改App清单
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分类示例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福建发布2024年第二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2024年福州普高(含综合高中班)录取分数线排名
2024年福州市区初中招生计划人数
一图读懂 | APP能提取哪些个人信息
华为终端高调“出海”的商业逻辑
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
福州市示范性高中及建设校、一级、二级、三级达标高中分别有多少?
盘点下载使用违规移动App的十大行为
2024年福州中考市中招政策官方解读
福州市有多少所学校?
2024年福州市普通高中 (含综合高中班) 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