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2023年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持续放大“九大优势”,强力突破“九大战略”,着力扩内需、提信心、塑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好转,市场需求持续改善,产业动能持续转换,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不断推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为5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2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74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15亿元、增长6.2%。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682.82亿元、增长4.8%,工业增加值为1782.16亿元、增长7.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845.40亿元、增长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234.94亿元、增长5.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107.43亿元、增长12.1%,金融业增加值为301.19亿元、增长9.2%,房地产业增加值为262.66亿元、增长1.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为998.96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5∶37.9∶50.6调整为11.4∶37.6∶51.0。
经营主体稳步增加。全年新增经营主体14.1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4.2万户、占比为29.9%,新登记个体工商户9.8万户、占比为69.6%,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93户、占比为0.6%。年末经营主体总量101.3万户、增长4.2%,注册资本金24537.6亿元、增长0.1%。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537户、增长6.4%,私营企业29.7万户、增长5.3%,个体工商户68.7万户、增长4.2%。
物价运行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5%。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1.0%,衣着类价格指数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与去年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下降3.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指数上涨1.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上涨3.4%。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全市常住人口824.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9.60万人,农村人口304.45万人。城镇化率为63.05%、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制造强市持续见效。持续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围绕“231+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19条核心产业链,生成延链补链强链项目416个,“一链一策”制定产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制造业支撑力明显提升,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上年同期6.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工业贡献率超过50%。优选1150家企业重点培育,新培育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9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3家、省级瞪羚企业33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9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7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16家企业获评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经济聚势赋能,建成5G基站2608个,完成231个住宅小区、单位地下停车场等室内5G网络信号深度覆盖建设,成功获评国家级千兆城市和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高标准创建市级绿色工厂37家,8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9家企业、2家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聚焦推进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着力强化优质项目引领带动,突出抓实重点领域消费升级,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49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48.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0.7个百分点;新产业稳步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9.4%、比上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增长20.1%,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新消费模式持续蓄力,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6.8%,新能源汽车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71.9%;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更亮,全年新能源发电65.8亿千瓦时、增长20.0%,其中规上生物质发电增长15.7%,占规上发电量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19.0亿元、增长5.3%。其中农业680.8亿元、增长4.0%,林业21.1亿元、增长18.0%,牧业294.3亿元、增长6.7%,渔业113.8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109.0亿元、增长8.5%。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例为55.9∶1.7∶24.1∶9.3∶9.0。
主要农产品供应稳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83.7万亩、增长0.2%,总产量497.8万吨、增长1.7%,单产459.4公斤/亩、增长1.5%,其中小麦产量236.0万吨、增长1.3%,玉米产量195.5万吨、增长3.1%,大豆产量14.8万吨、增长5.8%。经济作物面积373.3万亩、增长1.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95.2万吨、增长2.8%,瓜果类产量99.6万吨、增长4.8%,油料产量14.6万吨、增长1.4%,棉花产量2.6万吨、下降3.3%,园林水果产量40.7万吨、增长4.1%,猪牛羊禽肉产量50.8万吨、增长7.2%,生猪出栏365.4万头、增长3.3%,牛出栏25.7万头、下降1.9%,羊出栏205.3万只、下降3.7%,禽出栏8822.7万只、增长18.9%,牛奶产量18.6万吨、增长3.4%,禽蛋39.8万吨、增长3.8%,水产品产量30.4万吨,同比增长4.0%。
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5个、市级示范片区118个、县级示范片区155个。新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60个、累计1310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8个、累计427个。6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8个镇村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1个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农业生产条件质效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53.8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4.3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065.6万千瓦,增长3.4%。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4万台,联合收割机3.8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2.9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以上,农机合作社总数达908家,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社19家、省级示范社103家、市级示范社153家。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高素质农民、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3.4万人次。遴选基层农技人员及特聘农技员1099名,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435家。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46家,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4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5个,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强县1个,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农业产业强镇1个。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634家,其中国家级36家、省级262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412家、其中省级71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6个、累计达11个,入选“好品山东”品牌名录8个。强化农业发展服务保障,全市156名乡镇金融挂职干部累计促成各类贷款251.0亿元,累计授信额度477.8亿元,新落地按揭农业项目22个、累计实施9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按门类分,采掘业增长13.9%,制造业增长9.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6.5%,股份制企业增长1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4%。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增长8.8%,中型企业增长14.4%,小型企业增长13.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3%,重工业增长13.1%,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0.7∶79.3。
建筑业发展稳中向好。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897.3亿元,同比增长7.5%。新培育一级资质企业54家,累计达259家。
四、服务业
服务业经济持续提质。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46.6亿元、增长10.1%。十大行业门类中营业收入全部实现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9.5%,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11.8%,房地产业增长5.9%。
快递行业保持较快发展。邮政行业(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业务收入40.2亿元、增长21.8%,其中快递服务企业完成收入23.1亿元、增长27.6%。
都市区一体化积极推进。坚持“大济宁、全域化”,全面拉开都市区建设框架,济宁大安机场转场通航,崇德大道、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杨柳互通立交建成通车,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微高速北段、蔡庄互通立交提速建设,“半小时”交通圈加速构建,都市区一体化大格局初步显现。
交通运输事业加快发展。雄商高铁、济枣高铁、济广高速改扩建、龙拱港二期泊位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实施。完成新改建公路625.8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213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99公里。公路旅客营运车辆846辆,公路货物营运车辆19.9万辆。拥有各类营运船舶6164艘,水上运力规模达682.7万载重吨。完成港口吞吐量7009万吨,水路货运量5098.4万吨,水路客运量119.6万人次。济宁机场通航城市达30个,完成旅客吞吐量109.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87.8吨。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83.5万辆,其中本年新注册登记12.9万辆;小、微型载客汽车175.9万辆,其中新注册登记11.3万辆。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运行。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1%,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177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30个。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两升一降”,第一产业下降0.9%,第二产业增长8.4%,第三产业增长6.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1.2:41.7:57.1调整为1.1:42.2:56.7。分领域看,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同比增长38.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9.4%、较上年提升3.9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稳中趋缓。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13.8亿元、增长1.4%,其中住宅投资448.7亿元、增长0.8%。商品房销售面积1114.1万平方米、增长1.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21.8万平方米。
六、国内外贸易和文化旅游
消费市场复苏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32.7亿元、增长11.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2322.3亿元、增长10.8%,乡村410.4亿元、增长11.6%。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实现2423.1亿元、增长9.4%,餐饮收入实现309.6亿元、增长24.4%。按商品类值统计,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0.8%,金银珠宝类增长10.1%,汽车类增长1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2.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0%,通讯器材类增长20.4%。
对外贸易发展较快。进出口完成971.5亿元、增长30.0%,其中出口788.6亿元、增长45.9%,进口182.9亿元、下降11.6%。按市场主体分,前三大贸易伙伴为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为213.2亿元、99.4亿元、87.2亿元,分别增长21.2%、11.2%、9.5%。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协定国分别完成进出口603.8亿元、333.1亿元,分别增长50.3%、24.3%。按商品类别分,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4.8%、28.4%,农产品、机电产品进口分别增长183.8%、12.2%。
招商引资增速回落。实际使用外资10.7亿美元、下降17.4%。其中高技术使用外资2.98亿美元,占比28.0%。全市落地过千万美元制造业项目13个、到资2.5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45家、累计达795家。
园区发展稳步推进。以5%的土地面积,集聚了50%的规上工业企业、60%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70%的规上工业营收、80%的实际使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5678”发展格局持续巩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9个,其中10亿元以上39个,50亿元以上9个,100亿元以上3个。形成3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个、2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6个。
旅游活力持续释放。高水平举办2023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观察基地落户济宁,中国研学旅游创新推广联盟启动。接待国内游客8307.5万人次,可比增长63.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7.5亿元,可比增长71.0%。A级景区100个,其中5A级2个、4A级19个、3A级60个。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省级景区化村庄20处,省级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邹城市获评省文旅康养强县。尼山圣境文化夜游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项目,全省唯一。太白湖新区运河印巷文体商旅综合体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梁山旅游区成功创建省生态旅游区,梁山春园景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高标准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走进济宁、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系列国家层面的重要活动。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送戏下乡演出2.5万场,“戏曲进校园”演出617场。群众性文化活动2.6万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累计达20家。入选省级非遗工坊4家,共认定市级非遗工坊28家,县级非遗工坊77家。国有美术馆6个,博物馆7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5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87处,可移动文物130余万件。出版报纸5种、发行量3072.2万份,期刊7种、发行量7.2万份。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立项数量全省第一。《金声玉振》成功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全省唯一入选项目。《韵·花样顶技》、魔术《梁祝》获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滑稽《岁月》获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山东梆子《竹竿巷》入选山东省2023年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选题。
七、财政金融
财税运行稳健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5.0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23.6亿元、增长7.3%,税收占比68.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82.8亿元、增长4.8%,其中民生领域支出达627.8亿元、增长6.0%,占全部支出比重为80.2%。重点支出项目中,农林水、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分别增长9.9%、7.5%、14.0%。
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市级银证保金融机构达112家,地方金融组织达66家。境内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其中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8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累计631家、比上年增加8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749.93亿元、较年初增加680.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318.91亿元、比年初增加908.55亿元;余额存贷比83.7%,增量存贷比133.5%。绿色贷款余额702.8亿元,增长105.6%。全省首例融资担保机构合并案例、恒丰银行全省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落户我市。
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实现保费收入253.8亿元、增长7.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81.5亿元、增长7.0%,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72.3亿元、增长7.4%。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各级各类学校3265所,在校学生179.8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7所,在读研究生8186人,本专科在校生16.15万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8.0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2所,在校生6.13万人;普通高中56所,在校生17.59万人;普通初中285所,在校生35.19万人;小学867所,在校生68.2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5464人;学前教育幼儿园2013所,在园幼儿27.15万人。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8所,新增学位4万个;新改扩建幼儿园32个,新增学位9000个,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65%、93%。中小学学校强校扩优覆盖率达60.25%,省一类幼儿园占比达到55%。资助困难学生81.7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31亿元。夏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3万人大关。
科创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4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持续增强,16个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18个项目入围省科学技术奖。区域创新示范作用更加有力,成功创建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兖州区入选省科技创新强县。专利授权量达1301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为8.9件/万人。
人才事业有效推进。引进青年人才5.2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6人,硕士研究生3513人。招募上岗“三支一扶”大学生90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1.3万余人。新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9家,招募合伙人100人。广泛汇聚各方人才,聘任11位院士担任“人才大使”、14位外国专家担任“海外科技交流大使”。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8人,实现数量翻番、为历年最高;入选全国技术能手5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64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市7名体育健儿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9届亚运会,勇夺3金1银1铜,创济宁运动员亚运会最好成绩。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1067场次,参与人数113.6万人。免费低收费体育场馆达19处。举办社区运动会7015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6平方米,体育彩票实现销售额16.3亿元。
九、卫生和居民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高标准投入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挂牌成立,入选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打响了“幼有善育、以爱托举”托育特色品牌。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全国地级市排名第十、全省第一。创新实施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建成市级心理健康中心,打造了覆盖市县乡村的“1+10+N”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获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设立106个“名医工作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345家、其中医院2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048个。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61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20495元、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55元、增长5.9%,人均消费支出24992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1元、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14895元、增长9.9%。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94调整为1.9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5平方米。全年改造老旧小区313个,筹集人才住房4231套,发放租赁补贴3897户,棚户区改造开工6538套。升级改造换热站507座,更新改造老旧管道102.8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53户,新增户厕改造3159户。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实现低保标准“十九连增”,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5.2万人、特困人员3.9万人,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提高到924元、745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月标准分别提高到1202元、969元。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555处,其中养老院230家、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9处、农村幸福院687处、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3处、社区老年人食堂406处,配置养老床位近7万张。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1.5万人。住院救助13.5万人次,门诊救助37.1万人次。
十、城乡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品质持续改善。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接入泊位20484个,完成停车场三级诱导示范片区建设。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15条。实施主城区排水管网普查测绘和检测清淤1805公里,建立排水设施运营和防汛指挥调度系统。新增海绵城市面积33.3平方公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道路43.1公里、建筑小区672个,城市建成区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完成中心城区运河记忆、太白路核心商圈等城市更新片区16个,入选山东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9个。实施早晚高峰免费乘车,为主城区符合条件的41所中小学校开通96条助学公交线路。
公共法律服务效能提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2447件,“和为贵”人民调解室4750个,专兼职调解员18053人,受理调解案件6.7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9.2%。新增律师322人、总数达2303人。建成县级法治文化广场(公园)154个、镇级198个、村级4401个,法治文化长廊和法治书屋7350个,打造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517个,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594个,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1个、省级110个、市级3331个。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年PM2.5浓度均值为4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65.5%。全市28个国省控断面、34条入湖河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线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南四湖水质连续20年改善。国三及以上非道路移动机械39084台、新能源机械4008台,国三排放标准和新能源机械合计占76.6%;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在省内率先实现动态清零。
安全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8起,死亡47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85人,十万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42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038人。全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59起、死亡178人,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0.97人。
注:
1.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部分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
专题:济宁市统计公报
证券期货业App安全认证获证产品目录
62款完成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合规整改App清单
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分类示例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福建发布2024年第二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2024年福州普高(含综合高中班)录取分数线排名
2024年福州市区初中招生计划人数
一图读懂 | APP能提取哪些个人信息
华为终端高调“出海”的商业逻辑
截至2024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
福州市示范性高中及建设校、一级、二级、三级达标高中分别有多少?
盘点下载使用违规移动App的十大行为
2024年福州中考市中招政策官方解读
福州市有多少所学校?
2024年福州市普通高中 (含综合高中班) 招生计划
创业公司倒闭的原因都有哪些?
思维导读:如何做好自媒体?
福州市下辖6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行政区划分别是哪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
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和用处?
品牌“贵”在细节 “赢”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