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09 16:23:59
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建置沿革
一、名称由来
顺昌县位于福建中部偏西北,闽江上游富屯溪和金溪沿岸。顺昌在汉朝是建安县地,名称不详。据省志、府志和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名称叫“将水口”,唐代置将水场,后改为蠲科镇。唐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改为将水镇,以后又改为永顺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九三三年)升场为县。因“县有顺阳乡,水有顺阳溪”,所以取名顺昌。又据嘉庆版府志称“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自定名顺昌后,历代沿用未更。因富屯溪纵贯县境,故有“富屯”之别称。又因邑东有一双峰(又名丫髻峰),苍然秀丽,故顺昌又别称“双峰”。“双峰”别称始见于元代。
二、建县时间
顺昌的建县时间,有关史志记载不一,人言人殊。主要说法有三种。
(一)据一九三八年版《福建通志》考《寰宇记》载“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改为永顺场,下浑言复立为顺昌县,似即立于景福年间也”。《续通典》、《宋志》均云景福立县,但无建县具体年份。
(二)《何氏闽书》,嘉庆《延平府志》、乾隆《顺昌县志》均称:后汉乾祐元年(公元九四八年),南唐始置为县。
(三)一九三八年版《福建通志》和民国版《顺昌县志》以《三山志》为依据,认定“后唐长兴四年(公元九三三年)王延钧在闽称帝,改为龙启元年,升福州为长乐府,领十四县,以建州的永顺场升为顺昌县”。《通鉴》载“天福五年(公元九四〇年),王延政败闽兵,乘胜取顺昌”这则记载,说明顺昌县必立于天福五年之前。现经考证,认为民国版的《顺昌县志》和省通志的考证,以《三山志》为依据,以《通鉴》为佐证是可信的。王延政称帝伊始,同时由场升县的有宁德等县,亦可供佐证。
三、历代隶属
顺昌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繁衍后代。“仙字石”的存在,不仅说明这里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而且有其自己的文字。根据《福建地理志》,旧县志沿革表记载:夏禹时代,顺昌属古扬州地域。商书称福建为“东越沤”,顺昌先民也属“东越沤”之部落。
周朝(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福建称“东越”,春秋末期,勾践灭吴,属有东南之地,顺昌属于越。楚灭越(公元前三五五年),江南归楚,子孙播迁海上,至无诸自立为闽越国王。
秦始皇取百越统一全国(公元前二二一年),废闽越王为君长,在原闽越国辖地置闽中郡。
汉朝,因越王后裔怀恨秦始皇,率兵助刘邦灭秦击楚,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二〇二年)。到汉武帝又发兵歼灭闽越国(公元前一一〇年),驱其民于江淮间,将闽越地归属会稽郡。有不愿去江淮而逃亡山中者,后来生齿渐繁,复立县治,取名东冶县(今福州),属会稽郡。东汉改东冶县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汉末分东侯官建立建安郡(以今建瓯为中心的闽北地区)。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二〇〇年),割建安县之校乡地置将乐县,这里置将水口,属建安郡将乐县管辖。隋开皇末(公元六〇〇年),与绥城县同并入邵武之南乡。唐武德四年(公元六二一年)复立,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又废,东南两乡属建安县,置将水场。嗣圣四年(公元六八八年),分南乡将水口为蠲科镇。元和五年(公元八一〇年),复将乐县,属建州。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又置将水镇,寻改永顺场。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即闽龙启元年(公元九三三年),升建州的永顺场为顺昌县,属长乐府(今福州)。公元九四三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顺昌属大殷统治。到后汉乾祐元年(公元九四八年),改属剑州。
宋代属福建路南剑州。
元朝属福建道(后改省)延平路。
明代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延平府。
清代属福建省延平府。
民国初年废府建制,福建分四道,本县属建安道(闽北)。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废道,全省设七个行政区,顺昌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公署设在南平)管辖直到一九四九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昌县属福建省南平专员公署管辖。一九七一年,南平专署迁建阳,改名建阳行政公署,顺昌属其管辖。
附注:
仙宇石:道光版县志云:“仙字石在交槎岭,秋江澄净则字形隐隐为篆书,世人以为仙书”。省志、府志都有记载。这种“仙书”乃顺昌先人——古越族的文字,一九四七年笔者在宝山的“仙人楼”附近石壁上亲眼看过,不能辩认;据邱小甫来稿说,在岚下良溪附近的溪边石壁上也刻有这种文字。
专题:南平市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