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团

主页
帮帮团网站

感恩时代——“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唯有躬耕不辍!”

更新时间:2022-03-06

时空定格:2021年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四。正在贵州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亲切交流,并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拜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

甫一开局,习近平总书记就为科技创新定下了精准坐标。

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新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每个重要时刻,也记录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每个重大事件。

回首2021,这里有太多属于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

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

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在这场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月29日,雄壮的《忠诚赞歌》乐曲声中,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吴天一稳稳地站在舞台中央,作为科技战线党员的杰出代表,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授予的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杰出典范——顾诵芬院士与王大中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

一次次掌声雷动,一阵阵心潮奔涌。

这是党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礼赞,这是中华民族崇尚科学的最佳注解。

2021年9月27日,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到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蓝图。

金秋十月,北京展览馆。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天机”类脑芯片、散裂中子源、“慧眼”卫星、“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数千项重大科技成果前所未有地聚集在一起,万众瞩目,群情振奋,这座颇有年代感的建筑内外,上演着一场“高精尖”又“接地气”的科技盛宴。

1300多件实物、200多件模型,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生动印刻下刚刚过去的5年;中国科技的强劲足音,如时代脉搏在创新发展的征途上跳动。

这一年,科学大家与重大成果交相辉映,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不凡业绩:

——2021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最新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

——2021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知识产权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成为全球专利活动最活跃的国家。

114.4万亿元!8.1%!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2021年,中国经济克服疫情影响,以极大的韧性逆势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攀升至6.0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言自明。

亮眼的成绩单再次有力宣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访谈中,许多创新者感恩这个时代——创新不问出处,溪流汇成江海,科研论文不仅发表在国际前沿,更书写在祖国大地。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于创新者而言,是底气,更是动力。

创新者说:

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我时常感慨,自己遇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于我而言,2021年依然是忙碌而充实的。围绕“双碳”目标,我们牵头成立了北大—鄂尔多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为当地“双碳”路线图制定打下牢固基础;这一年,大庆油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这是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又一重大战略突破。我们深入大庆、长庆、胜利等油田,了解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面临的理论技术难题,启动了基金委页岩油重大基金项目……回顾这一年,“累并快乐着”,“院士”的责任更加沉甸甸。展望2022年,“忙并期待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亲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与有荣焉!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时代,唯有躬耕不辍!

于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GNC系统主任设计师):我们是一群怀揣飞天揽月梦的航天人。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那一天,我激动不已。回想探月工程从立项到发射的10年间,我们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刚立项的时候,面对近第二宇宙速度跳跃式再入地球的难题,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借鉴,要想在一张白纸上构建自己的系统,难度不言而喻。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王勇副总师说:“哪个难题不是一点点啃下来的?只要我们想干,就不怕困难多!”于是,团队从头细致梳理技术难点和风险点,经过大量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最终实现了月球样品的安全返回。正是这股较真劲,让我们在奋斗路上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宋迎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作为学校首批百强创新团队负责人,我切身体会到学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和决心,着力营造尊重科技工作者的浓厚氛围。这一年,如何让科研方向更加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将科研成果更好应用到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中,是我和团队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一切只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行动。为了激发科研内生动力、提升为国铸重器能力,我们持续完善科研政策及评价体系,布局了一批基础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引导科技工作者开展一流科研,产出一流成果。这一年,晚上下班后走在校园里,照亮路面的不只是路灯,还有实验室里闪亮的灯火,浓厚的科研氛围让我感怀不已。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是我们的态度,更是我们的行动!

于啸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13所影视特种拍摄团队成员):“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一年,沐浴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春风,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与党的红色情缘故事,再次给我深深的震撼和感召。难忘“七一”那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我们所研制的影视特拍系列产品尽锐出动,圆满完成大会直播保障任务。架设在天安门城楼前的4K重型陀螺稳像及升降系统,作为主机位负责拍摄党和国家领导人近身特写,我有幸在现场负责这台设备的运维。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今想来依然心潮澎湃。作为航天九院13所影视特拍团队的一员,我们在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影视特拍全程提供科技支撑。除了几套成熟的王牌产品,央视有名的“猎豹”轨道摄像机系统,我们也参与了研制,真是无比自豪!

苏海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我经常跟农民说,有我们能做的,尽管找我们。因为,我们是党员,是科技特派员,是农民的“身边人”和“贴心人”。作为数十万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分子,2021年10月,我有幸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向大家讲述我们的故事。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跟母亲干农活,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2014年,我来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省南平市,做科技帮扶,一干就是8年。我们在“七叶一枝花”的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上得到突破,并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还把成果推广到一些革命老区,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农业基层一线的党员,我深深感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同时我也知道,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我将秉持初心使命,继续扎根基层,把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再立新功。

陈金铸(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2021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营,作为一名核科学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我感慨万千。小时候,爷爷家里用煤油灯照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爸爸的奋斗目标。今天,我的家乡山东海阳实现核能供热,开创了国内核能商业供热的先河。短短几十年,家乡经历了从煤油灯照明到核电供热的巨变。这些变化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中国崛起的佐证。在核能商用的新时代,核安全尤为重要。我正在做半导体材料核辐射探测器研究,希望在辐射安全防护、宇宙深空探测、医疗航天等领域作出贡献,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做新时代的核电人。(来源:光明日报)


专题:

热门文章

本站访客:354338
17750209359
17750209359
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点击进入微信